| 首 页 | 创新之旅 | 实验误区 | 初中创新实验 | 高中创新实验 | 创新化学仪器 | 实话实说 | 实验联谊会 | 恭听 |
用 户 名:
登录密码:

 

摘自李敏老师的谈话录:

 

搞化学实验创新的老师首先要远离“名、利”两字,远离官场,才能潜心研究,否则,不会有成果,

 

当今“化学创新实验”进展幅度不大,可以说是在小跺步地转圈,许多人对创新打不开思路,或者无从下手,只能在别人成功创新作品的基础上小修小改,少有独创的突破,而且难逃剽窃之嫌。

 --------------------

李敏老师对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局和重点中学作“初中化学创新实验、高中化学创新实验”专题演讲已达八十三场次,受众人数逾万,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演讲内容及方式

 

 

江苏徐州市的李敏老师(左)和重庆市的刘怀乐老师(右)在【四川师大】会面

------------------------------=

---------------------------------------------------

全国第十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的视频网上一经公开,许多化学教师对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实验初中张建祥、贵州省金沙县逸夫中学周凤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中学许桂华三个老师,在全国第十届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讨会中剽窃了李敏老师的作品参赛均获大奖之事议论纷纷,除了遣责张建祥、周凤顶、许桂华三人外,并抨击大赛评委不负责的作法。不由得让人对全国性的大赛的公平、公信和权威性产生质疑。为了净化学术环境,希望大家关注并积极参加评论。

--------------------------------

 目前中学所使用的化学仪器都是模仿西方来的,百余年几乎没变,严重地束缚着教师的思维和行动,陈旧的仪器是实验创新的最大障碍。

遗憾地是还有部分老师对新型仪器不仅没有使用过,有的从未见过,甚至连名称都叫不出来。

我们期待创新化学仪器早日进入课堂,给实验教学开拓一片新天地

更多链接
 
首页 > 高中创新实验

§20《Cu-Zn电池》实验

原创作者:江苏省徐州市科技中学   

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不可剽窃核心内容发表或参赛。

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铜-锌电池》实验(如图1所示)最常见的现象是锌片电极上有大量氢气放出,而几乎看不到铜片电极上放出氢气,和理论严重不符,降低了教学效果。锌片电极上有大量氢气放出的原因是锌片不纯,惰性的杂质颗粒与锌组成了许多微小电池,即铜-锌电池在锌片上"短路",所以锌片电极上有大量氢气放出,而铜片电极上几乎看不到放出氢气,这一实验现象和理论有很大距离,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做好《铜-锌电池》实验首先要有高纯度的锌片电极,这样的锌片电极很难买到。大家都知道电镀是提纯物质的方法之一,我们何不动手用电镀法制作高纯度的锌片电极。
1 配制电镀液  称取130g氯化铵放入500mL的烧杯中,加入250mL热水(70℃左右)使氯化铵溶解,再加
入氯化锌17g、硼酸14g、硫脲1g、聚乙二醇1g,搅拌溶解后再加入少量洗涤剂,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2 待镀的锌片处理  把待镀锌片电极用砂纸打磨光亮,放入碱液中去掉表面的油脂,再放入稀盐酸里除去表面的氧化层,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电镀  (如图2所示)用500mL的烧杯当电镀槽, 把待镀锌片电极置于中间,把两块废旧锌片平行地置于 待镀锌片电极两边,倒入配制好的电镀液,待镀锌片电极和废旧锌片都浸入电镀液中,用导线将待镀锌片电极和废旧锌片与直流电源联结。电压调至2V左右,通电20min,连接在负极上的锌片电极上就覆盖了一层高纯度的锌,后取出洗净。用这块锌片电极和铜片电极组合成铜-锌电池,实验时就会看到铜片电极上有大量氢气泡放出,而锌片电极上的氢气泡大为减少,提高了实验效果。
▲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1、锌电极汞齐法:把市售的锌极板浸在汞盐溶液里,在锌板上置换一层汞,形成锌汞齐,覆盖了原来锌的表面,由于氢在锌汞齐上的超电势很高,所以锌汞齐表面不会有氢气放出。在锌汞齐电极中,汞是惰性介质,不会发生电极反应。

2、用手边的材料制水果电池(铜-锌电极插入桔子、柠檬等水果中)、氢-氧等燃料电池。

 

上篇:§19离子的电荷及运动实验

下篇:§21《燃料电池》H2-O2电池和H2-Cl2电池

推荐实验误区”应细细研读            

            有感想就在“实验论坛”里畅谈

 

 

 

 

 

 

 

 

 

 

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不可剽窃核心内容发表或参赛。

请“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的各个网站立即更正。

电话:18061115569    信箱:cnchen@cnchen.cn

备案号:苏ICP备2021008584号-1

访问本网站人次自动计数: